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讨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倍半萜内酯分离物L-Ⅱ (主要成分为4β,5β-环氧苍耳素-1α,4α-内过氧化物) 的活性大小,将其与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总生物碱提取物MacSC (主要成分为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的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测试物对试虫均表现较高活性,其中,苍耳倍半萜内酯分离物L-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4龄幼虫的选择性拒食中浓度(AFC50)为23.6 mg/L,活性强于博落回生物碱提取物MacSC(111.8 mg/L);在测试浓度为10 mg/mL时,L-Ⅱ处理组的小菜蛾4龄幼虫仅有4.30%发育为成虫,是对照的6.12%,小菜蛾蛹的羽化率为对照的12.05%,而MacSC的影响相对较低,两值分别为对照的33.89%和56.23%; 在上述测试浓度,L-Ⅱ对桃蚜 (Myzus per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均有较强的忌避作用,24 h忌避率分别为72.03%和74.47%,而MacSC对桃蚜的忌较效果较低(55.50%),对萝卜蚜无忌避活性。说明苍耳倍半萜内酯分离物L-Ⅱ对几种试虫的拒食、忌避和生长发育抑制活性均高于博落回总生物碱提取物MacSC。  相似文献   
42.
研究了6种杀虫剂对六斑月瓢虫与萝卜蚜的选择毒力和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敌杀死对六斑月瓢虫的毒力最高,选择指数最小;锐劲特毒力最低,选择指数最大,安全性最好;用Holling-Ⅱ型和Holling-Ⅲ型模型分别拟合亚致死剂量处理时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各药剂处理的瓢虫的发现率和最大捕食量均低于清水对照处理.表明亚致死剂量对瓢虫的搜索效率和捕食效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敌杀死处理的瓢虫发现率最低,处理时间最长,最大捕食量最小,表明敌杀死对瓢虫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3.
云南省昆明地区菜蚜新蚜虫疠霉发生流行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对云南省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菜蚜种群中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发.生流行的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是昆明地区十字花科蔬菜田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3种菜蚜的病原真菌,在昆明地区蔬菜生态系统菜蚜种群中周年发生,对菜蚜种群自然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从1~12月,新蚜虫疠霉均自然感染3种菜蚜,感染死亡高峰期出现在春末秋初,其中6、7、8月份自然感染率达最高,分别为43.36%、52.56%和59.94%(2003年)和45.86%、54.78%和61.76%(2004年).新蚜虫疠霉感染死亡蚜虫除无翅蚜外,有翅蚜也表现出较高的感染死亡率,其中以无翅蚜感染死亡率高于有翅蚜,无翅蚜和有翅蚜分别为82.04%和17.53%(2003年)与83.54%和16.46%(2004年).新蚜虫疠霉对不同种类菜蚜自然感染的相对多度顺序为桃蚜>甘蓝蚜>萝卜蚜.  相似文献   
44.
刘艳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12-17313
[目的]探索植物性杀虫剂在防治萝卜蚜方面的应用。[方法]通过盆栽小白菜药效试验,测定了大头艾纳香甲醇提取物2种制剂(20%EC和10%EW)对萝卜蚜的防治效果和对小白菜的保叶效果。[结果]20%大头艾纳香EC在稀释10倍时药效最高,施药24、48、72h后对萝卜蚜的防效分别为57.78%、77.19%和84.79%;10%大头艾纳香EW在稀释5倍时药效最高,施药24、48、72h后对萝卜蚜的防效分别为74.44%、84.79%和89.14%。20%大头艾纳香EC在稀释10倍时,施药后第3、5天的保叶率分别为89.31%和94.80%;10%大头艾纳香EW在稀释5倍时,施药后第3、5天的保叶率分别为93.50%和97.83%。[结论]大头艾纳香甲醇提取物对萝卜蚜有较好的防效和对作物有较好的保叶效果。  相似文献   
45.
为筛选异色瓢虫的适宜饲料,观察比较了菜缢管蚜、麦蛾卵和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菜缢管蚜饲养的异色瓢虫发育最快,世代历期为25.3d,产卵前期为11.0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929.3粒;麦蛾卵饲养的世代历期为39.5d,产卵前期为18.2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91.9粒;人工饲料饲养的世代历期为44.9d,产卵前期为17.2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62.3粒。由此表明,菜缢管蚜的饲养效果最好,麦蛾卵和人工饲料虽能满足异色瓢虫世代营养的需求,但发育历期明显延长、产卵量明显下降。因此,在天然食物蚜虫不足时,麦蛾卵和人工饲料可作为补充饲料。  相似文献   
46.
为给川东獐牙菜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查明了湘西地区川东獐牙菜上害虫种类和危害情况;明确了优势种茄粗额蚜在湖南是分布新记录,川东獐牙菜是其寄主新记录.  相似文献   
47.
有翅型萝卜蚜的产生及其生长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表明,萝卜蚜(Lipaphins erysimi)有翅型出现的百分率与生殖温度、生长温度、母蚜类型、寄主叶老化有密切关系。将在15℃恒温下由无翅成蚜出生的萝卜蚜饲养在15℃,20℃,20℃恒温下,有翅蚜率分别为69.2%,58.6%和33.4%。当生殖温度15℃,生长温度为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11.8%)显著低于无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33.4%)。当生殖温度为20-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仅为4.7%-6.9%。在老化叶片上出生和生长的蚜虫的有翅型率高达93.1%,若将新出生在老化叶上的若蚜转移到嫩叶上生长,有翅蚜率降为22.3%。在20-25℃恒温下,有翅蚜若蚜期为8.0-9.8d,有翅成虫寿命17.6d,每雌产蚜37.9-39.0头。  相似文献   
48.
几种生物制剂及复配剂对蚜虫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阿维菌素、苦参碱、吡虫啉以及阿苦合剂、阿吡合剂对蚜虫(Lipaphiserysimi)的杀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处理后48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3970·10-6、18.3882·10-6、1.1953·10-6和5.8216·10-6、0.2439·10-6,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杀虫活性明显高于苦参碱;阿苦合剂的共毒系数为110.2380,表现为相加作用,而阿吡合剂的共毒系数为244.3772,具有显著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9.
试验研究表明,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有翅型出现的百分率与生殖温度、生长温度、母蚜类型、寄主叶老化有密切关系.将在15℃恒温下由无翅成蚜出生的萝卜蚜饲养在15℃,20℃,25℃恒温下,有翅蚜率分别为 69.2%,58.6%和33.4%.当生殖温度为15℃,生长温度为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11.8%)显著低于无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33.4%).当生殖温度为20~25℃时,有翅蚜后代的有翅型率仅为4.7%~6.9%.在老化叶片上出生和生长的蚜虫的有翅型率高达93.1%,若将新出生在老化叶上的若蚜转移到嫩叶上生长,有翅蚜率降为22.3%.在20~25℃恒温下,有翅蚜若蚜期为8.0~9.8 d,有翅成虫寿命17.6 d,每雌产蚜37.9~39.0头.  相似文献   
50.
1977年~1990年在杭州市郊菜区对菜蚜数量消长状况先后进行了7年的大田调查。结果表明,杭州郊区的菜蚜基本上只有桃蚜和萝卜蚜两种(夏秋季节偶尔有少量瓜蚜),常混合发生在十字花科蔬菜上。两种菜蚜混合种群的发生数量一年中有两个明显的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和11月前后。但由于温度适应能力等特性的差异而使两种菜蚜的季节消长规律有明显不同。每年隆冬和春初以桃蚜占绝对优势,夏季和秋初以萝卜蚜占绝对优势,而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两种蚜虫的比例则交错变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